- By test - In 赛事生活攻略
【专题研究】2022~2023年长三角地区合作办赛发展报告
(三)长三角运动项目赛事陆续举办
近年来,长三角运动项目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自行车、轮滑等各类体育俱乐部不断壮大。据不完全统计,长三角地区职业俱乐部数量达到56家。在此基础上,长三角青少年足球邀请赛、MAGIC3上海市青少年三对三篮球赛长三角交流赛、嘉昆太乒乓球联盟俱乐部联赛、长三角一体化城市轮滑联赛等以俱乐部为参赛主体的长三角运动项目赛事陆续举办。随着体教融合的深入推进、校园足球的不断普及,学校层面的运动项目联赛也正逐步开展。如,长三角青少年棒球联赛、长三角马术青少年联赛等。此外,区域性全民健身联赛同样气氛活跃,2023年长三角城市龙舟邀请赛、2022年长三角跆拳道精英赛等深受长三角运动爱好者追捧。随着新兴项目的快速发展,长三角也涌现出一批面向青年群体的新兴项目赛事,如第三届长三角体育节电子竞技赛、2023长三角地区“ACT FREE”极限飞盘邀请赛等。
(四)上海发挥重要引领作用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区域宏观政策,均高度重视体育赛事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作用以及释放上海的龙头带动效应。作为全国体育产业经济贡献度最高、结构最优、消费支撑最好的地区之一,上海体育产业绝不应局限于自我发展,还应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示范价值,通过地理、制度和市场等方面的进一步开放,带动和引领长三角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海已形成了发达的体育总部经济、成熟的国际赛事运营经验,集聚大量的高端体育赛事资源和体育产业、体育消费政策的先行先试优势,未来还将建成国际体育赛事之都、全球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和体育科技创新平台,是长三角体育产业当下以及未来重要的辐射源。特别是在长三角体育赛事领域,长三角体育节、“桨下江南”水上马拉松等长三角品牌赛事均由上海率先牵头设立,积累了丰富的区域赛事联办经验和有效合作机制。因此,上海将进一步增强全球体育赛事资源的配置与引领作用,成为长三角体育赛事体系构建的先行官和引领者。
二、国内国际举办区域赛事的有益经验
(一)以重大赛事为牵引,提升区域协同水平
区域合作举办赛事,有利于促进区域间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项目合作、企业联动的合作格局,促进跨区域协调机制创新。国际国内经验表明,从国际层面来看,多国联合举办国际赛事已成常态。例如自2014年以来,国际奥委会通过多种形式推动奥运会申办规则改革,鼓励多城市联合申办,以降低办赛成本、提升办赛灵活性、促进奥运遗产可持续利用。国外实践方面,德国莱茵-鲁尔城市群以国际奥委会鼓励多城市联合申办奥运会的规则改革为契机,积极申办2032年奥运会,力图打造欧洲城市一体化样板。从国内层面来看,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提升了区域公共服务能力,推动京津冀地区的协同联动走向纵深。以冬奥会举办为契机,张家口与北京延庆区建立联席会议机制,签订《深入推进京津冀体育协同发展议定书》,完善京张区域合作机制,建立互联互通的旅游交通、信息和服务网络,有效促进了京津冀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等生产要素的跨区域自由流动。粤港澳大湾区联合举办2025年第15届全运会,为大湾区协同发展开创体制融合、产业融合和文化融合的道路。
(二)以区域联赛为载体,形成合作联动机制
国内外在打造区域联赛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经验,国外依托都市圈、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打造了一系列区域联赛,促进了区域间交流互动。长三角地区面积、交通设施等与德国相近,德国区域办赛经验具有启示意义。如德国足球地区联赛是德国足球第4级别联赛,根据城市地理位置共划分为3个赛区,参赛球队以城市命名,并设置与德丙联赛挂钩的升降级机制,有效促进了德国足球区域均衡发展,提升了城市间的要素流动和文化认同。伦敦大都会越野跑联赛(Metropolitan Cross Country League)始于1966年,由伦敦市、埃塞克斯、赫特福德郡和米德尔塞克斯等伦敦大都市圈内的俱乐部参与,形成了长效合作机制。一是组建区域赛事联盟,联盟由联赛俱乐部共同组成,设立定期会晤制度,共同商议赛事赞助、赛制设计、争议解决、俱乐部申请和退出等管理事项。二是打通专业与业余的衔接通道,联赛设置三个级别和升降级制度,处于第一级别的俱乐部多由专业运动员构成,二、三级别多以业余俱乐部为主,既保证了联赛竞技水平,又兼顾大众参与。三是强调区域认同,专业俱乐部以所在城市命名,代表城市最高竞技水平,业余俱乐部以城市地标作为主要标签,有效提升了都市圈内的要素流动和文化认同。
(三)以区域认同为切口,植入区域办赛的内在基因
国内外在打造区域赛事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经验,通过以村落或城市为竞赛单元,促进了区域间交流互动。如“村BA”的成功破圈,成为区域性赛事的成功实践。一是以“村落”为参赛单位,激发了村民的强烈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并通过全民免费参与的形式,形成了以赛事为基础的文化磁场。二是让赛事与区域历史、民俗节庆相得益彰。“村BA”以体育展示、文化展演等形式融合了贵州少数民族民俗特色,带有强烈的文化符号象征和精神价值,进一步强化了区域认同。依托城市居民强烈的区域认同感打造区域联赛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城市的普遍选择。美国五大湖经典赛(Great Lakes Classic)是一项在美国五大湖地区举办的区域联赛,由主要来自威斯康星州、密歇根州、俄亥俄州和伊利诺伊州的各城市代表队构成,联赛项目包含冰球、垒球、棒球、篮球、水球等,有效提升了美国中西部地区的要素流动和文化认同。
(四)以资源禀赋为基础,打造区域赛事大IP
依托资源禀赋,打造区域赛事IP已成为推动区域城市间互惠协作的重要方式。环法自行车赛途经39座不同城市,充分利用丘陵、高山、石板路等复杂地形,与人文、自然景观巧妙融合,成为最负盛名的自行车赛事之一,极大带动了沿线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美国汽车拉力协会(ARA)通过实施东、中、西部区域办赛模式,将美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划分为10个区域赛,有助于促进区域间共同开发森林、河溪等优势资源。美国西北杯山地自行车速降赛(The Northwest Cup–Pacific Northwest)充分依托西北地区丰富的山地资源,由华盛顿州、爱达荷州、蒙大拿州内多座城市共同举办,成为美国著名的山地自行车赛事IP。美国MAXXIS东部州杯(MAXXIS Eastern States Cup)是美国高水平山地自行车速降和耐力赛,比赛路线途径康涅狄格州、宾夕法尼亚州、马萨诸塞州、佛蒙特州等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区域,是该区域内青少年参加UCI世界顶级赛事的重要输送渠道。
(五)以赛事矩阵为引线,带动区域产业发展
依托资源禀赋,打造区域赛事矩阵已成为推动区域间互惠协作、带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方式。美国五大湖城市群水网稠密、地形复杂多样,是全美最重要的汽车工业制造中心。五大湖城市群通过将赛事矩阵与区域资源高度匹配,充分释放了区域赛事的杠杆效应。依托区域汽车文化,引入印第安纳波利斯500英里大奖赛,带动了汽车招商、营销、工业制造等多个环节,该地区也成为美国最重要的汽车制造集聚区之一。依托五大湖水上资源优势,举办Helly Hansen世界帆船系列赛(安纳波利斯站),有效拉动了区域水上消费和产业链升级。依托冬季冰上资源,举办东部五大湖地区花滑锦标赛,推动了滑冰、冰上帆船等冰上项目的产业化发展。
三、长三角地区合作办赛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赛事战略规划不明确
当前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巴黎、新加坡、卡塔尔、粤港澳、成渝等国际国内城市和地区投入更多精力争夺重大赛事资源。区域联合申办重大体育赛事已成为赛事举办的重要趋势,如国际奥委会通过多种形式推动奥运会申办规则改革,鼓励多城市联合申办奥运会。国内其他重点区域也已开始诸多实践,如北京和张家口联合举办北京冬奥会、粤港澳大湾区联合举办2025年第15届全运会等。长三角缺少对区域赛事的统筹布局和战略规划,导致合作办赛的发展路径不清晰、集体意愿不凝聚、申办时机不精准、竞争优势不突出。长三角至今尚未联合举办奥运会、全运会等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也缺乏国际单项赛事的联办经验,如足球、篮球、排球世界杯等“三大球”国际重大赛事,以及橄榄球、综合格斗、冰雪运动、帆船等新兴项目的顶尖赛事等,导致跨区域协同办大赛的实践经验不足。
(二)长三角赛事影响力较弱、品牌效应不强
长三角体育赛事的区域协作仍处于初级阶段,长三角赛事总体影响力较弱,赛事能级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定位不匹配,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赛事品牌。长三角体育赛事多以运动项目协会、俱乐部、体育企业为办赛主体,赛事资源整合力度不大,赛事商业价值、受关注度和影响力有待提升。长三角品牌赛事影响力不足,以“长三角”冠名的赛事多零散出现,原创赛事品牌国际知名度不高,且尚未形成以运动项目为核心覆盖全人群的完整赛事体系。另外,体育部门的合作办赛停留在执行层面,长三角体育赛事主要以分站赛或轮流坐庄的形式开展赛事合作,由属地政府负责赛事执行工作,但是涉及到赛事产权共属、市场合作开发、赛事品牌合作营销等核心利益层面的合作机制尚未明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品牌赛事的打造。
(三)各地市参与程度有待提升
目前长三角体育赛事的协同合作主要停留在省市体育部门层面,部分城市对赛事的多元价值认识不足,跨区域联合办赛存在思想观念、管理水平等隐形壁垒,导致地方政府参与协同办赛的程度不深,使得长三角自主品牌赛事的竞赛组织能力、资源整合水平、赛事发展能级、与城市发展的联动水平不足。例如长三角体育赛事办赛标准化程度不高,目前围绕赛事筹备、竞赛运行、安全保障、医疗防控、赛事宣传等环节的联合办赛政策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各省市间办赛规程存在不协调不统一现象。如已举办三届的长三角体育节,上海、江苏、浙江的办赛模式和章程均有较大差异,无形中增加了合作成本。而环意RIDE LIKE A PRO长三角公开赛作为地方政府深度参与的典型案例,也主要局限于上海市青浦区、苏州市吴江区、嘉兴市嘉善县之间的小范围合作,赛事覆盖区域始终未能向长三角腹地延伸。未来长三角体育赛事需要更多地方政府突破行政区隔,推动更广范围内城市间的深层次合作,加强赛事资源跨区域整合力度,以实现赛事质量和能级的有效跃升。
四、长三角地区合作办赛的政策建议
(一)构建“金字塔”式长三角体育赛事体系
在发展现状、主要问题和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以共同举办重大赛事为引领,以打造长三角城市联赛为支撑,以长三角品牌赛事为基础的体育赛事体系。一是突破“塔尖”,推动长三角联合申办国际重大赛事。国际重大赛事是引领区域体育赛事体系构建的重要抓手,对于区域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关联产业发展、公共服务配套、城市品牌宣传、生态联防联治、医疗紧急救护、体育活动交流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带动作用,是整个体育赛事体系的“塔尖”。应发挥重大赛事区域联动效应,优化体育赛事跨区域联动机制,发挥核心城市的赛事引领和辐射作用,推动长三角联合申办国际重大赛事。二是做强“塔腰”,打造高水平长三角城市联赛。目前长三角“塔腰”赛事目前尚处于空白阶段,缺乏能够代表区域竞技水平、具备完整联赛体系和较强影响力的常态化区域赛事。长三角城市联赛是立足长三角资源禀赋、赛事基础,以突出城市认同感为核心理念,充分调动长三角地区非职业高水平队伍的积极性,以城市为参赛单位的高水平区域联赛,通过加强三省一市政府的组织协调力度,完善城市联赛的竞赛体系、激励措施,力图打造成为促进区域协调联动、整合区域体育各类资源的长三角顶级赛事。三是夯实“塔基”,培育长三角品牌赛事。区域体育品牌赛事是具有强大传播效力的区域名片以及提升区域形象的战略手段,应以品牌建设为根本导向,以长三角体育赛事国际化、规范化为主要特色,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打造展示长三角自然资源优势、展现长三角地域文化、融合新兴科技的长三角品牌赛事,以路跑、自行车、水上运动、汽车运动等项目为重点,加强区域合作办赛能力,做强一批长三角自主品牌赛事。
(二)形成区域合作办赛长效机制
体制机制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外生动力与重要保障,也是构建长三角体育赛事体系的重要制度依据。只有通过稳固有效的长效机制建设,才能推动长三角体育赛事体系高效持续运转。一是赛事投入和利益分享机制。一方面,建议通过多种形式鼓励组建针对赛事的投资基金。推动成立由三省一市政府作为发起人并注资引导,专门面向长三角体育赛事的投资基金。另一方面,探索长三角赛事外部效益评估和补偿机制,建立完善投资资金的利益分配机制,推动赛事获益方以客观方式对赛事成本进行合理回馈。二是协调合作机制。要打破长三角区域行政体制藩篱,加强三省一市体育管理部门之间的紧密配合,在赛事规划、场馆建设、赛事扶持、人才培养、公共体育服务、产业开发、市场监管等方面,建立目标统一、行动协同的协调合作长效体制机制。三是区域赛事联合监管机制。探索区域赛事联合监管,健全跨省市跨部门体育赛事综合监管机制,协同推进“互联网+市场监管”,营造规则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的发展环境。四是责任共担机制。要强化地方政府、非政府体育组织以及社会公众等多元治理主体的责任意识,通过赛事权责清单制度、赛事问责制与责任共担机制丰富制度建设内涵,进而明确不同行政区域不同治理主体的责任边界和归属,失责、避责行为的惩治措施以及合理承担共同责任等制度安排,以此强化对地方政府的外部制约。
(三)提升长三角体育赛事标准化水平
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共同支持区域体育赛事标准化建设,制定各类赛事活动的组织、流程、服务、安全等标准,对赛事申办、赛事组织、赛事保障、赛事监管作出明确规定。制定、实施和推广跨区域办赛的条件、标准、规则和各环节责任部门,建立包括但不限于跨区域、跨部门的全流程综合办赛指引,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区域协同办赛标准体系。制订资源开放标准,促进水域等自然资源向体育赛事和活动开放,明确生态保护前提下,允许开展的赛事活动目录。要规范并完善长三角品牌赛事活动的标准化运营和管理,建设长三角体育品牌赛事认证中心,常态化开展长三品牌赛事项目认证、影响力评估、技术指导和专业服务、人员培训等工作;动态科学地建设长三角品牌体育赛事名录库,通过赛事评估和赛事观察员制度对入库赛事进行过程监测;结合认证与评估结果,从赛事服务、赛事转播、赛事宣传、整合营销、人才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加大对长三角品牌赛事的支持力度,提升其办赛品质。
(四)搭建长三角体育赛事一体化发展平台
体育赛事信息具有多样性特征,涉及国家与地方赛事规程信息、报名信息、运动员注册信息、裁判员选派信息、比赛成绩信息、运动员比赛数据信息、比赛技术统计信息、宣传信息、招商信息、赛事转播信息等方方面面,而且这些信息分散在各个不同部门。依托长三角体育产业大数据库服务平台,建立长三角体育赛事一体化信息平台,系统整合长三角体育赛事信息,实现各部门无时间、空间限制的无缝隙融合,进而实现协同效应与增值效应。加强赛事数字化建设,创建赛事“一站式”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完善赛事注册、赛事公开、信息发布、赛事推介、赛事裁判派选、办赛指导等功能。以长三角政府服务“一网通办”平台为基础,整合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各地体育赛事电子政务事项,完善长三角地区联合办赛的体制机制,为组织举办区域性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创造更加优越的条件。做强长三角体育产权资源交易平台,依托上海产权市场已建立的长三角体育产权资源交易平台,坚持信息共通、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和业务共拓,提升体育赛事信息集散、资源整合、项目孵化、产融结合、产品流转等,为各类体育资源交易提供专业规范的服务。鼓励地方政府及各级体育部门、各类体育组织将赛事承办权、赛事转播权、场馆运营权等体育资源通过长三角体育产权资源交易平台公开交易。在原有体育赛事、体育场馆挂牌交易的基础上,继续探索运动队、俱乐部领域商务开发,探索自主品牌赛事、群众赛事权益开发,推动空置场地和低效运作场馆资源整合,进一步释放体育新资源要素。
往期推荐
【专题研究】2022~2023年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报告
【专题研究】2022~2023年长三角地区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